三昧真参法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精、气、神,不论是练功、修道、行医,还是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面的是元气,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间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传统的内容中,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炼气还精,即再造精神。
“以形鉴真”是指练功通过特殊的指印调节体内阴阳气脉的循环,调节精气神三者的转化。练功有一定的手印和姿势,“以形鉴真”是通过形体反映练功的层次。比如元明印,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这是正宗留下来的痕迹。针灸中的十个指尖叫“宣”,宣通宣和之意,所以叫“十宣”。人的气血如果不能达到末梢,就表明元气已经衰败。可是按丹道来讲,大指尖的专业用语叫做玄英穴。也就是说,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的瞬间,就使人体左右两侧的阴阳发生相互作用,并使之产生结构上的生理变化,这个专修就是金风吹脉法。那么“以形鉴真”是通过特殊的指印来调整体内的循环,坐式、卧式、站桩,每个姿势都要非常精确,这样才能使人的精神、血脉、元气沿顺着人身唯一的轨迹,在体内产生完整的循经,由此而言衡定练功的姿势就很有必要。
“以文观意”。正宗的功夫在各个阶段都有功谱。通过功谱的学习能真正了解正宗的脉络以及修持的阶段,这些都是功谱中所要向学人交待的问题。通过功谱的阅读来理解知识,理解功法是进行何种修为。通过谱文的阅读和背诵,人们渐渐在知识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神与功谱相合,然后在练功中自然就进入到那种境界当中。这是心领神会的过程。通过领略谱文的内容,而使自己的心安定、静下来,渐渐地与功法中的层次相对照、相融化。“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在练功的时候,通过对谱文的阅读,心领而神会,必须是用心神领会谱文所阐述的境界,用神与功谱交会。这是“古化于我”的过程,是自己与古人相化合,通过谱文的阅读使自己快速的产生飞跃。谱文的阅读是以文观意。功谱要求阅读、背诵,这是传统的内容。
“以音弘法”是通过念出声音使人体包括颅腔等某个部位得到振动,比如念“嗡”字,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像把鹅卵石扔到水中,从里向外有很多辐射的波一样达到表皮。明永乐年间的九脉合真以后,梵音已经完全汉化,那么在今天,现在人们并不知道断代的文化。真正的梵音汉化以后,也有很多震动。五千年的文化,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真正的文化都有这种阴阳两元的统一,形成太极的图像,形成宇宙全息论。
除了阴阳二元的统一外,楹联又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以音弘法。比如上联:“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在念“三千恒河沙”时,要注意感觉体内的气流是否到了承浆穴。文章“随读不同,其意不同”。读的方法不一样,其效果也不同。这其中别有洞天,另有特殊的内容,必须有师传。在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时气到了膻中穴,念“光超大觉”时气继续往下,“浩浩密谛”气从胃向下走,念“当年法界印传灯”的“灯”字,马上会觉得在丹田和脑门同时震动。这样气从承浆穴开始到丹田然后到颅腔,都得到震动。这是以音弘法,现在才将这个谜底揭开。
周潜川先生在著作中讲到:“书里(指《气功疗法实践》)明确指出了‘松静为主’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明确说明了‘放松功’的操作方法和方式。这个主要原则,这个方式方法,据旧式的理论而言,的确是得到了气功疗法的‘个中三味’。尤其是能大胆地革新,富有创造性,创造了这套‘放松功’……非真正实践或没有体会的人肯定写不出来。”
但是周先生又讲:“按‘松’字的音,在小五行的‘五声’里面是归纳于‘宫音’的,在‘音符’学说方面,则属于‘二冬’韵的,但仍属贯通‘一东’的‘符变’范围之内。又就阴阳理论方面而言,分析这‘松’字的音,是‘阳’性,是‘平声’,是‘刚音’。因此念这‘松’字音的时候,根据旧说,它发的音符,是有‘阳刚’的‘霸性’。阳性主升,刚性主强,所以它的‘音符’发出的‘关窍’,仍在头部(因头为诸阳之首),起始在‘额中’而赋有鼻音,其‘音符’和‘声波’上散的成份多,一直在前额‘阳明经’气机的领域里,上至‘督脉’的‘泥丸宫’为止。这样,就不会十全十美地收到‘以柔制刚’调气下降的作用了。因为这‘松’字音是用对了的,所以有效。又因为阴、阳、刚、柔的区别,用得不明晰准确,所以效用恐不十全……我的意见,把这‘松’字的刚音,转折成‘送’字的柔音就行了。而且‘送’宇的涵义,又可加强‘松’字本义的威力,在心理学上有双重的作用。因此,由‘平’声转折为‘入’声或‘去’声都可以的。但决不能舍去了‘松’字本来的‘平声’,而直接去念‘送’字音。那样又会不合原理了,这样念气机全部会下‘(月玄)中’,而松到全身和足下了。兹以旧说的五音理论用下图示意表示‘松’的‘滋味’。试看这音符转折的距离差额和下降的度数就可以意味‘松’的滋味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由此可见,传统的东西不可更改。所以真正脉传之学,包括儒家的文化内涵,人们揭示得很少。《国术畅真篇》叙说了国术和修真的实质,基于以上的内容和历史现状,所以才有三昧真参法的出现。
摘自《太乙金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