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0)武库遗真窥当年 三十六天见本源
(八十)武库遗真窥当年 三十六天见本源
【原文】
武库遗真窥当年 三十六天见本源 开卷宣刊九转功 老祖留下三华典 初传密持隐本宗 复振金波开御览 禅定光中日月齐 山窗不推帘半卷 达摩杖飞剑铲威 存有惊世十三险 一悟其绝少人知 秘传真诀着法眼 少林第廿六代传宗庚辰大雪 箓少林老祖飞龙宗谱文【注】:笔者是少林老祖飞龙派传宗,故而有谱文传承,戏问世间“有谱儿,没谱儿”之说是否由此而来。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明末武林九脉合真之后留下一部《武库遗真》,是修真的九大派系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九大派是武当,少林,峨眉,昆仑,崆峒,天山,华山,雪山,千山。
九脉合真就是各派将自己的精华和传承都保留在龙虎堂,汇集成《武库遗真》。
也可以说是当时九派融合的创举。
这段禅诗就是节选自《少林真传法谛老祖飞龙派神授概谱谱文》中的一段。
“三十六天”本是道家对天界的一种描述,这里被用在少林的谱文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释道合一的情景。
佛教以三界二十八天来描述天界,而道教则以三十六天来描述神仙所居的天界。
这些都是古代对天地宇宙的一些朴素的描述和向往。这里用“三十六天”来追溯“武库”传承的本源,也表达了慎终追远的传统习俗。
诗文用“武库遗真窥当年”来说明这段传承是来自九脉合真的嫡传。
“九转功”,是言传下来的功法可以分为九个层次,说明功法的详实。
“三华典”,以三华而分册传宗的法典,比喻精贵且完备。
“初传”,三传之一。
“三传”,是按照形、心、神,将传授功法分成三个途径。三个途径也被称之为初传、宗传、神传三种法境。
初传多为入门之传授,常以手把手教授为主,一招一式必以精准为目的。宗传亦即心传,叫作口传心授,由老师言传身教,或用语言,或用文字,视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至于神传之法,系指谱文中境界所期之处,多以文字而出,以神相感,以意境相通。使灵性在声韵、境寓中唤醒。
“初传密持隐本宗”,是说即使是在初传中,也隐含了高深的内容。例如,传统功法分为炼体,炼气和炼神三种。高超的传承中能实现在炼体的行功中就同时蕴含了炼气和炼神的内容。
“复振金波开御览”,是修炼入手就是从炼金气开始。
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灵气就是真元之气。金气是肺气,也是真元之气阴阳交感时的“黄芽”。“黄芽为丹始,黄芽不是丹。”“黄芽”是炼金丹开始时出现的金气。
入手修炼金气,表面上是炼体,炼气,而实际上早已经为以后的炼丹和修禅定打下了基础。
“禅定光中日月齐”,抛开那些繁冗的宗教理论,简单来说,道家精于动功,佛家精于静功。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中指出: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之可以养生。境中光景种种奇特,可以明心悟道。
在修光这方面,三教是统一的。
佛家精于静功,在修行禅定(修止和修观)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修炼出内景。
内景见光只是刚刚步入了真正修真事仙的圈子中。
诗文明确阐述了在内景中修到日月齐晖,就是比较高级的层次了。
“达摩杖飞剑铲威 存有惊世十三险”,以武入道,以武入禅。是修真领域中把武林绝学和宗教修行相结合的产物。
在先贤无数次实践后发现以武入道是一条捷径,可以避免很多偏差,并将这一方法推演完善到了极致,才形成了前边说的九脉合真,一脉真谕。
所以在流传下来的正宗流派的谱文中必然会有这种动静双修的痕迹。
“一悟其绝少人知 秘传真诀着法眼”,传宗里有绝学,有秘传。
在真正的传承中,炼体,炼气和炼神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说这里边隐含着秘传和真法诀。
小炼形金锋抖肘的谱文中有“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是个很经典的案例。最最基础的小炼形,炼体最初入门的功夫,却能说出来“中起真脉”,“道妙神光”,“一轮月魄”。
可见这里边不光是炼体,必然蕴含了炼气修脉,修光修神的功夫。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如何才能“中起真脉”,如何才能“振金波”而“开御览”呢,这就是“秘传真诀着法眼”所在。
“三传法境地人天”在这一个功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
这段简短的诗文只是全部谱文的一段节选,即便如此,也能从其中看到古老绝学的传承,修行的阶段,标准,以及高超境地的神妙。
【引文】
《真元宝笈》“追溯历史 正本清源”(参见《真元宝笈》简介)
九脉合真
明代也是封建帝制最完整的一个朝代,文化昌盛,吸收了以往千百年的精华。道家的道藏和佛家的大藏经、明永乐大典、李时珍本草纲目均完成于明代。在这一背景下,国术修真与武学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走向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臻于完善时期。当时九大派系,以龙虎堂为主持,举行了武林中一次规模盛大的秘密集会。九派之外,还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小派流,如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也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最伟大的交流和融合,解决了数百年来武学与修真上的分岐,总结了可以经捷途直入巅顶的修真系统。古人并不保守,当时各派盟主把本派的精华全部拿出进行研讨,交流即往,削繁取真,最后,九宗合为一脉,留下“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的著作,完臻了唐以来的圆融之势,使大道一统,真如一尊,构成了“一脉真谕”,从而使万法归宗,万乘如一。这在武林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史实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留下的一脉称之为“一脉真谕”,亦名“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九脉合真后,留下了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了许多修真中的内容。“武库遗真”等书用谱文等形式记载了当时九脉合真的盛举。《神兵武库》录记出历代传统兵器图谱,系分三十六科,总汇三千余种,勾描出武姿神韵。丹道的饰物中又以环佩弹印剑壶……寓藏其隐。国术修真历经数百年而达致九脉一统,由此可看出其源流深广,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自具一代宗风之神韵。也是文化、美学、艺术、哲识、社会、生活、道德、人生、灵态,聚集交融孕育而出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隐真举态。
《真元宝笈》 - 《武库遗真》之引言(参见《真元宝笈》简介)
【谒歌谱文】先祖遗法造乾坤,浑天密持见升沉。 渺渺玄功存大道,浩浩如一真法轮。 上宗三华示之局,罗列千宗并诸门。 寂然不动显大千,万法真如此中存。 大千留下法万轮,太乙气化称高真。 为演太虚成法象,太素生形脉络深。 一粒真华同有象,有象有形太极根。 六品正宗存真羽,五百春秋话同尊。 武林同演金锋处,龙虎堂上九脉身。 为演先天证法乳,真元途中伴修真。 惟将心身冲太乙,水火炉里内外奔。 混元一气生成法,玉环碧月存至根。 大道之间隐法象,八卦九宫游龙身。 惟有同元展其绝,真密自然精奇伦。 先天数,养本根,初将元华蕴元真。 元明密诣统阴阳,大小炼形功力深。 会将真如合真脉,太乙气化转为真。 上冲太虚呈有象,下持妙法通脉轮。 金风吹脉循内景,金风掌法惊武林。 上聚六阳集元首,下沉海底去藏身。 打彻雕栏显元功,混元内蕴见本真。 太乙玄形存道妙,太乙神姿现法尊。 只因尘思难了却,五漏之躯是色身。 纯阳留有补屋法,真元途中各用心。 渊出道妙正先觉,降龙伏虎示其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