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9)惟心犹火似禅灯 因心生象灯不明
(七十九)惟心犹火似禅灯 因心生象灯不明
【原文】
惟心犹火似禅灯 因心生象灯不明 灯火明处万象退 无心无象始入空 燃灯禅法庚辰大雪 李兆生题红螺寺禅诗【注】:佛家密法之心灯,离火也为心火(《修真图》)密宗修持中,心中一点火苗迸出体外成一团火焰,周围有金蛇盘绕。此处概言心虚而万象通之意。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这首禅诗描述的是一种禅修的法门。
狭义的禅修以静观为主,初修入座之后马上就会发现心中万念袭来,如狂风暴雨一般,心中所想比入座之前还要繁杂猛烈。
好不容易经过长时间锻炼之后,能坐下来了,念头稍稍少了,又经常发现,不知何时一阵念头袭来,如同清风吹灭蜡烛一般,经常陷入昏沉而不自知。
“惟心犹火”是说入座后的心念如同蜡烛的火苗一样,忽明忽暗。
“因心生象”,这里说的是幻象,蜡烛的光影照到墙上,出现种种影像斑驳摇曳,生生灭灭。
越是烛光不稳不亮,光影越是繁复动荡。所以说这些幻象是因为“灯不明”才产生的。
如果火光稳定如炬,就是“灯火明处万象退”,四处都照得亮堂堂,再无斑驳之相。
这是在用烛火光影来比喻禅修中的心念。
心光明澈,万象俱退。
气不聚,神不凝,心光不稳,自然就是幻想丛生。
以“象”来比喻杂念,幻象,无明。
以火喻光、智慧。
有火,有光,就是有了明。有明则不再“无明”。
天地间以日月为明,在法则道理上以上日下月,为“易”,为明。
在世间,以火,以光为明。
在内景中,以智慧,以心光为明。
所以说,以智慧退却无明。一智可退万年愚。
相由心生亦由心灭。相扰心,越发心乱不澄,进而乱相频生。若能静心下来,就是灯火渐明,自然幻象逐一退却,反哺心灯更加明亮。
幻象,虽幻亦真。但是说究其根本,这些幻象又是从心而生。这里边究竟哪个是根本,哪个是真我。
“灯火明处万象退”,是说以一念退万念,是“以楔出楔”之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爬竹竿爬到最上头,还要再往上爬,就是一步踏空。
如何才能更进一步,这里还有个“弃舟登岸”之法——“无心无象始入空”。
这个已经不是讲道理能讲通的了。《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亦是此意。
师门传承以武入道,通过习武将人的心性调整,使气脉合顺,由动入静,渐渐转入无思无欲的次第。
“心于万象虚而通”,龙雷震动,气足通关。无论是开玄关,还是小周天、先天真脉,都要求不能以意领气,不能以心念为之。
就是因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踏足虚空,是心虚而通,是“无心无象始入空”。
如何踏出这一步,就需要有严谨的传承。
“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具体的手法是实,是因;达到的功境是虚,是果。
没有传承,一步踏错就是顽空。顽空不是空,遁入顽空,往小里说是出偏,严重的则是入魔。
无心不是道,瓦石草木亦是无心,古人说过:“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万重山。”
古人严谨,所以说:无师不成道。
修行不是恣意猜测,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上有传承,下有实操,是真实不虚的。
诗文注语中言明,佛家有密法传承,有燃灯禅法传世,也是杜绝宵小妄为。
传灯即是传承法脉,传的是法,是光明,是智慧。反观自身,如果没有传承,莫要贪求。
【引文】
《太乙金编》下卷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佑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太上感应篇》)说明了修心的重要。仁祥法师也讲修为要从举心动念处开始:“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有一个举动,先要考虑:如果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好处,这件事不做;对别人有好处,这事要做;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则更要做。”李真阳说:“让自己烦恼的事不做,让别人产生烦恼的事更不做。”所以佛家指出常乐我静,要持戒,于举心动念处降伏其心,由此才能入定,入定才能生慧。戒定慧既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一条路。通过修心,让心安定,才能产生智慧。心不安定,肾水就不能凝聚,神气耗散,就不能产生智慧。中国文化有天地君亲师,天命不可违,师命也不可违。只有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才能有所得,做到限期取证。
《翰墨缘》(《翰墨缘》简介)
此宋元而后,修真与武学合一,即道与术合一,经过九派至尊者之聚集,而演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之脉。此举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创,无愧一代宗风。国术之学术统一,由汉唐之圆融三教始萌芽,“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派分示三教,理诣无二名。”(唐·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王重阳立宗,事三教而一,全神练气修真。魏伯阳示参同,丹砂合易象。张三丰承陈抟遗脉,合金莲正宗,及武林诸技创武当。《元·福源寺碑文》:“心于万象虚而通”。及至明代贤侠剑道之宗流九脉,继先学而事一统,龙虎堂上留有“一脉真谕”。内容颇为详细系统。其中,“九华同真”,九脉之中共同真示之理法,当时有“武魂赋”传世。“神武精英聚山川”之势,可见九脉合真之气氛,以及“中华真术动海岳”的局面。九脉合真,使学术国学形成当前的统一。“古本留于后人参”,“周法万宗传本做”,记载留下了“一脉真谕”。
评论
发表评论